在线艹B/91国内外精品高清/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新聞中心

首頁> 新聞中心> 集團新聞

黨領導新中國核工業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發布時間:2021-10-27 信息來源:默認部門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原子彈、氫彈、核潛艇、“華龍一號”三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等大國重器,是中國核工業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從輝煌邁向輝煌的最好例證。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核工業六十六載篳路藍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核工業以其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和深厚的發展實踐基礎,為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益借鑒。

中國核工業聚焦“國之大者”

自力更生,與新中國同命運、共成長

從創建之日起,中國核工業就以保障國家安全、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為己任,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宗旨為宗旨、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堅定按照黨中央指明的政治方向、確定的前進路線砥礪奮進。在創建和發展歷程中,核工業人不斷賡續和豐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鮮明的政治品格,打造國家名片,筑牢大國根基。

(一)白手起家筑脊梁,鞏固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55年—1978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新生社會主義政權遭到打壓和遏制。1955年1月,為抵御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果斷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偉大決策,中國核工業由此揭開了偉大的歷史篇章。

一是“兩彈一艇”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國科學技術的新水平,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打破了西方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僅用了2年8個月,與美、俄等核大國相比,用時最短,趕在了法國的前邊,震驚了世界。1970年12月26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艇上零部件有4.6萬個,需要的材料多達1300余種,全部自主研制,沒有用國外一顆螺絲釘。鄧小平曾這樣評價:“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二是核工業體系日臻完善。1958年5月31日,時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鄧小平批準了中國核工業第一批廠礦選點方案,涉及鈾礦開采、水冶、鈾濃縮、元件制造和核武器研制等,成為中國核工業體系的雛形。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擁有鈾礦冶、鈾濃縮、核燃料元件、核電、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等完整核工業產業鏈的國家,為我國核能和平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核能發展提上日程。1970年2月,周恩來總理在聽取上海缺電情況匯報時指出,解決上海和華東地區的用電問題,要靠核電……二機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電站。1970年2月8日,上海市召開會議,傳達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精神,動員部署上海核電研究和開發工作,并成立“728工程”會戰辦公室。

(二)開放合作謀發展,助推新中國富起來(1979年—2012年)

改革開放后,黨中央對核工業轉型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鄧小平指出,國防工業設備好,技術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來,加入到整個國民經濟中去,大力發展民用生產。1997年,江澤民強調,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再創核能事業新業績。在這一時期,中國核工業進入軍轉民發展期,核能和平利用為核工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以核電為標志,中國核工業逐步向市場化邁進。1985年3月20日,我國大陸第一座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秦山核電站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和平利用核能邁出新步伐。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站成功并網發電,實現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被譽為“國之光榮”。16天后,中巴兩國在北京簽訂了合作建設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協議,標志著中國跨入核電出口國行列。

本世紀初,胡錦濤在調研核工業時指出,要發展核事業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自己的核工業發展道路。中國核工業在多年核電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的基礎上,開啟了新一代核電技術研發工作。2008年,國家批準實施了“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科技重大專項”,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汲取國際三代核電非能動安全的先進理念和運行經驗反饋。2010年,中國按照最先進的安全標準,組織開展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研發設計工作,在實現三代核電自主化的進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隨著核電的發展,中國核工業的設計研發、核燃料加工生產、核安全與輻射防護,以及核儀器儀表等研發水平顯著增強;核電規模日趨壯大,先后形成了浙江、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核燃料循環產業各環節能力水平大幅提升,為我國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物質保障;培養了一大批核領域高科技隊伍,為我國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攻堅克難開新局,助推新中國強起來(2012年以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核工業作出系列決策部署,中國核工業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期。特別是2015年,在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核工業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續寫我國核工業新的輝煌篇章。

一是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核科技、核動力研發基地以及先進核燃料技術研發平臺初見成效。中國先進研究堆、中國實驗快堆、串列加速器、放射化學實驗設施等一大批核科技研發設施先后建成投用。三代采鈾技術實現工業規模化應用,鈾濃縮技術實現升級換代,自主核電燃料元件實現工業應用。技術含量高、輻射范圍廣、產業帶動能力強的高端核裝備制造產業布局和能力基本形成。

二是核能發展進入世界前列。我國自主研制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安全性能達到國際最高水平,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和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機組成功商運;引進三代核電技術AP1000全球首堆實現商運;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啟動實施。我國現有在運核電機組51臺,在建核電機組20臺,在運核電裝機容量位列世界第三,在建核電規模世界第一。

三是核技術應用日益廣泛。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在材料改性、無損檢測、輻照育種、食品農產品輻照加工、核醫學等方面,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年產值規模實現20%以上增長,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核技術充分發揮獨特優勢,代替傳統化學滅菌,將醫用防護服滅菌時間由原來的7—10天縮短為1天,大大緩解了武漢等地區日需10萬套防護服的燃眉之急。在疫情防控的吃緊關頭,利用輻照技術對醫用防護服進行滅菌處理,約占前期供給總量的50%以上。

四是安全發展保障能力全面加強。我國新建核設施嚴格按照國際最高標準建造,老舊核設施本質安全度顯著提升,安全隱患進一步消除;一批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建成投運,放射性廢物治理能力體系基本形成;核設施實物保護系統不斷優化,核安保能力不斷加強,確保了核材料一件不丟、一克不少;國家、省、設施單位三級核應急管理體系和救援能力體系日趨完善,為核工業安全高效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五是核領域國際治理成效日益凸顯。核工業創建至今,我國先后與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政府間核能合作協議,多雙邊合作交流成果豐碩。鈾礦開采、核燃料元件制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走出國門。積極參與核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加強國際核事務管控與處理,嚴格履行防核擴散國際義務,成功完成加納、尼日利亞微堆低濃化改造,進一步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和認可。

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

經驗歷久彌新、啟迪后人

回顧發展歷程,中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每一次重大決策、發展轉型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經過多年實踐,中國核工業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培育了一支甘于奉獻、勇于拼搏的核科技人才隊伍,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核工業發展道路。

(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中國核工業是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直接領導下創建和發展壯大起來的。一心跟黨走、始終聽黨話,已成為中國核工業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融入發展的血脈中。從舉全國之力研制“兩彈一艇”,堅決抵御西方國家核壟斷、核訛詐,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決策部署核電產業,中國核工業的每一次緊要關頭的重大決策,都離不開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各級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離不開廣大黨員身先士卒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離不開廣大核工業人以身許國、敢為人先的拼搏奮斗。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一以貫之堅持黨的領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把筑牢國家安全基石作為第一要務,堅守使命擔當。

(二)始終堅持舉國體制是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顯著優勢

1962年11月3日,毛澤東在《關于加強原子能工業領導問題的報告》上批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并批準成立中央專門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并負責。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來自全國26個部委、20個省區市、1000多家單位的科技人員團結協作,參加“兩彈一艇”攻關會戰。在這期間,領導、專家、技術工人密切配合,理論、設計、實驗緊密結合,圍繞核心目標,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精神,鼓勵青年科學家、技術人員開展民主討論、多路探索,優選技術路線、集中力量攻關,尋找最佳解決方案。核電建設現場也成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主戰場,據統計,建設一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需要6萬多臺設備,需要數千名研發設計人員、5000余家協作配套廠家、近20萬名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建設。歷史充分證明,我國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功研制“兩彈一艇”的舉世矚目成就,在起步較晚的情況下,率先實現三代核電全球商運,其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舉國體制,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形成國家意志,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才能把事情干成、干好。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一以貫之堅持道路自信,更加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發展新局面,促進核能高質量發展。

(三)始終堅持自力更生是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制勝法寶

中國核工業創建伊始就結合國情,確立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從成功研制“兩彈一艇”到整個核工業的順利轉型,從核電“零的突破”到“華龍一號”成功商運,從國產化的重大跨越到核電站的成功出口,每一次自我超越都離不開自力更生的志氣、骨氣、底氣。蘇聯停止援助后,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從此中國將處于核技術真空狀態,再過20年也搞不成原子彈。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批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當時的二機部黨組根據毛主席批示精神,提出原子能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制要“自力更生過技術關,質量第一,安全第一”,全體共產黨員和職工立即行動,大批專家和科技骨干從全國各地迅速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試驗第一線。在核彈爆轟試驗之前,必須解決理論計算數據問題。在國外嚴密封鎖的情況下,鄧稼先率領理論部僅有的十幾人,在無權威資料、無實踐經驗的條件下,開展了大量運算,使我國尖端事業在簡陋條件下以較短時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一以貫之堅持自主創新,把核心技術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勇攀科技高峰,敢為人先,掌握創新制高點、發展主動權,推動中國特色先進核工業體系早日建成。

(四)始終堅持安全第一是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關鍵

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核事業發展的生命線,確保核安全是發展核工業的重要前提和政治責任。2014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海牙第三屆核安全峰會時,首次提出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指出:“要使核能事業發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滅,就必須牢牢堅持安全第一原則。”回顧發展歷程,核工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安全記錄。核設施保持安全運行,在建核設施的安全質量均處于受控狀態。我國正在開展的第三代核電建設,以及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提高了核能發展的本質安全度。核安保工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核材料做到了“一克不少,一件不丟”,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正因為守住了核安全這條生命線,才有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廣闊空間。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一以貫之堅持安全發展,繼續創新管理方式,不斷提高我國核設施的固有安全性,在確保核安全中追求卓越,真正實現核工業穩定、高效、安全發展。

(五)始終堅持偉大建黨精神是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兩彈一艇”研制時期,許多仁人志士抱著一腔報國情懷,舍棄國外優越待遇,歷經千辛,回到祖國懷抱,投身原子能事業;成千上萬核工業人扎根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和人跡罕至的深山峽谷,隱姓埋名、以身許國,展示了核工業人愛黨、愛國、愛業的錚錚風骨,為構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注入核旋律。半個多世紀以來,核工業不斷傳承和發揚偉大建黨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獻身核工業,攀登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取得一項又一項科技成果,已成為核工業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寶貴財富。核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一以貫之堅持文化自信,不斷發揚核工業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質,唱響“強核報國 創新奉獻”新時代核工業主旋律,再創核工業發展新輝煌。

建黨百年風華正茂

奮進正當時,砥礪再揚帆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大戰略部署。核能作為穩定基荷能源,是中國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然選擇。這既對核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又為核工業安全高效發展確定了時間表。

新時代需要新擔當,新征程需要新作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核工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黨對核工業的絕對領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核工業改革發展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思想和行動自覺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沿著一代代核工業人打下的堅實基礎,繼續走好我們這一代核工業人新的長征路。

——必須堅持自主創新。充分發揮我國完整核工業產業鏈的優勢,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抓住關鍵環節,大力提升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材料的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搞好技術儲備,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同時要以工程為牽引,在基礎科學前沿領域實現原始創新,在戰略性高科技產業領域實現跨越,提高系統集成創新能力,完善協同創新機制,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提高核工業體系的整體效能,打造一批創新力量雄厚、開放合作的研發平臺。

——必須堅持安全至上。核安全是核工業發展的生命線。加快核設施退役與放射性廢物治理進程,完善放射性廢物治理體系,提升核退役治理技術能力,實現廢物產生與處理、處置達到動態平衡,實現即產即消。創新核安全監管模式和手段,不斷提升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推動《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立法,強化實戰化演習演練和培訓,提升核設施應急與反恐能力。加強全國核材料管制能力和水平,提升大型公眾活動核安保能力。

——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把握改革契機,乘勢而上,主動作為,瞄準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目標,研究提出促進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加大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積極推動天然鈾、核燃料等領域改革,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進一步提升核燃料循環產業核心競爭力。

——必須堅持開放發展。加強核技術與其他領域技術之間的統籌銜接,推進技術、能力、資本、人才等要素的深度融合,逐步實現多元化、多層次“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核工業體系。深化核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經合組織核能署等多邊組織和先進核能發達國家的多雙邊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循序漸進推動創建核電、核安全、核安保等領域區域性國際合作和交流平臺。積極參與全球核治理體系建設,嚴格履行防核擴散國際義務,彰顯負責任核大國地位。

——必須堅持人才興核。依托重點學科、重大項目培養一批領軍人才和高水平中青年人才,發現一批技能專業人才,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輸送一批高級別國際人才。建立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開放式聯合培養模式,圍繞反應堆物理、核化工、核級材料、精密儀器儀表等重點學科,加大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建立完善科研誠信治理體系,厚植創新文化土壤。完善人才使用和評估考核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保障人才可持續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回首過去,中國核工業與時代同步伐、與民族共復興、與國家共命運,歷經風雨,走過了66個春秋。展望未來,中國核工業將以史為鑒,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繼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學習強國 國家原子能機構)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丨中核弘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京ICP備16064224號

中核弘盛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