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進行時】聚天下英雄協同攻關 核地研院揭榜掛帥“亮劍”北山
“兩彈一星”對于新中國的意義是開天辟地的。
世人皆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試爆成功,但存放著我國第一塊鈾礦石的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卻僅為業內人知曉。這塊石頭被稱為決定命運的石頭,它進過中南海,看到它,國家領導人做出了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歷史性決策。
鈾,開啟了我國的原子能時代。核地研院成立之初,正是為了保障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原料供應。2019年,這家為祖國找鈾的單位整整60歲,60歲的它,再次迸發出耀眼的生命力。
2019年,國家原子能機構正式批復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建設工程項目立項。北山,地處我國西北無人區,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發的關鍵平臺—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坐落于此,該實驗室承擔著場址適宜性評價、處置技術研發與驗證等科研使命,具有科研領域廣、多學科交叉等特點,其研發工作需發揮全國各領域優勢力量、共同推進。為此,國家原子能機構于2021年1月批準在核地研院設立了國家原子能機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創新中心,同年10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指定核地研院為IAEA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協作中心,這是我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領域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和國際化研發平臺。
當初找鈾的那批人建起了核地研院,如今,核地研院肩負起了我國核燃料閉式循環的最后一環——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發,60年,從0到一個完滿的圓,核地研院為我國核工業順利實現閉式循環在北山無人區日夜奮戰。
擂臺起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講話中指出:“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
向評審專家介紹項目背景情況
在國家原子能機構和中核集團的指導下,10月24日,核地研院地下水單孔多層監測設備研制項目“揭榜掛帥”評審會在北京召開,這是該院第二個利用“揭榜掛帥”推進的科研項目。
為什么選擇“揭榜掛帥”這種形式?作為中核集團首家探索“揭榜掛帥”制度的單位,為什么核地研院要做、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評審會上,該院副院長陳亮解答了記者的疑惑:首先,高放廢物處置有其特殊性,這是全世界科學家都致力解決的難題,目前全球范圍內有26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地下實驗室,承擔著這一領域科研、設備研發、人才交流等職能,具有很高的開放性;我國的北山地下實驗室目前處于研發階段,面臨諸多理論和技術問題有待解決,需要發揮社會各方優勢力量、統籌推進。同時,“開放合作”是國家原子能機構對推進地下實驗室項目的明確要求,也是批復成立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中心的初衷。在這一背景下,項目團隊梳理了現階段具有挑戰性的部分技術問題,探索以“揭榜掛帥”的形式充分挖掘社會各界優秀研發力量,予以解決。希望能通過這種形式,吸引社會不同領域科研力量對地下實驗室關鍵理論技術問題的關注,團結優勢研發力量為相關技術問題的解決提供支撐。
我國核工業從創立之初便是全國大協同、大攻關的典型。從“兩彈一星”元勛涉及的各類不同研究領域可見一斑:王淦昌,核物理學家;郭永懷,空氣動力學家;陳能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鄧稼先,理論物理學家。
核地研院“揭榜掛帥”首批四個項目研究經費分別來自國家原子能機構批復的科研與建設項目、中核集團對國家級創新中心專項支持基金及其他國家科研項目,從材料學到工程力學,從水文地質到安全評價,每個項目分屬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學科跨度大、攻關難度高、任務時間緊。發英雄榜,招募國內頂尖團隊協同攻關,正是對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探索采用“揭榜掛帥”制度破解關鍵技術重要指示精神的良好實踐和積極探索。
擂臺起,各就各位。
戰鼓擂
地下水單孔多層監測設備研制項目是院里“揭榜掛帥”的第二個項目,屬于設備研制類。英雄榜發出后,5個團隊揭榜。公布詳細技術指標、評價標準及要求后,最終,2個團隊來到現場參與最終對決。
10月24日,周日,上午8:30,北京,核地研院。
揭榜單位抽簽確定匯報順序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下屬兩家研究單位3名科研人員從外地風塵仆仆趕至北京。
“不論是稍后舉行的專家評審會,還是我們馬上要進行的送審材料開封、抽簽決定匯報順序,全程都會錄音錄像,院監督部門參與見證全程。只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開、公正,‘揭榜掛帥’的意義才能真正得到體現。”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陳亮非常清楚一個清爽、透明的科研環境對于科研攻關的重要性。
目前完成的兩個“揭榜掛帥”項目,紀律之嚴明、流程之公開、管理之嚴格雖都在意料之內,但依然讓每一個參與者暗暗驚嘆。
“第一個項目9位評審專家,今天這個項目7位評審專家,全部是綜合考慮各方面能力水平選出的相關領域國內最頂尖專家,每位專家都有專人對接,開會前信息嚴格保密,專家之間就算原本認識,坐在會議室的那一刻才知道來的都有誰。”核地研院環工處高敏告訴記者。
不但全程錄音錄像,評審會期間所有評審專家都要“暫別”手機。核地研院首個“揭榜掛帥”項目評審會來了7個揭榜團隊,評審會從早上8點開到晚上8點,專家們整整“失聯”了將近12個小時。
這樣的流程和大家傳統認知中的招投標或競爭性談判的區別顯而易見。相比之下,到底什么樣的項目適合采用“揭榜掛帥”的形式?經歷了兩個科研項目的“揭榜掛帥”后,從制度和程序上,最想分享給接下來準備采用同樣方式進行科研攻關的兄弟單位的經驗又是什么?
核地研院環工處處長宗自華作為深度參與者之一,體會很深:“一個切身的感受是,不能事事都要搞‘揭榜掛帥’。首批‘揭榜’的4個項目共31個團隊報名,每個單位提出的問題均要一一對接,這樣的管理成本還是很大的。‘揭榜掛帥’的項目關鍵還是聚焦在一些‘瓶頸’技術,即亟待突破但技術本身或研究方案還不成熟、具有‘摸高’特點的技術,這樣的項目更適合揭榜掛帥。而一般性招投標,往往針對的是相對成熟的技術,它的判別標準是綜合技術、價格、單位優勢等多方面考量的,甚至有時候可能價格更重要。這是與‘揭榜掛帥’的最大區別。”
陳亮告訴記者:“對于‘揭榜掛帥’的制度與程序,我們也是費了一番腦筋。目前社會各領域都在進行探索,還沒有非常成熟。作為第一次嘗試,我們這次將其劃分為‘揭榜’和‘掛帥’兩個階段。首先,向社會公布榜單、廣而告之,征集潛在揭榜人。隨后,按照相關項目經費來源性質和批復要求,采用專家組評審、競爭性談判等形式,確定任務承擔單位。我覺得結合每個項目自身的特點制定賽制才是最靠譜的,才能充分激發創新潛能和積極性。如第一個項目注漿材料研發我們就采用了‘主輔賽道制’,確定了主賽道掛帥方和輔賽道中選方,對我們亟需要解決的低pH值、高性能水泥基注漿材料同步進行研發,擇優選擇。而對本次地下水監測設備研制項目則實行‘達標懸賞、成果共享’制。”
“我們特別重視活動本身的公信力,力求每個環節都要經得起推敲。在活動之初就明確提出,若有任何人有意泄露專家名單等敏感信息,將調離現工作崗位并按相關規定給予處分。此外,還建立了黑名單制度。若存在提前打招呼或打‘人情分’等情況,合作就此終結,相關單位和專家將列入創新中心‘黑名單’,無緣創新中心后續科研立項申請和評審工作。通過這些工作,就是想讓揭榜單位能心無旁騖的全身心投入到技術方案的優化和打磨上來。從實際效果上來看,確實發現了不少原來不了解、科研實力卻很強的團隊。”陳亮補充道。
這是對所有人負責,是對工作的審慎,對科研的敬畏。
戰鼓擂,群英匯聚。
乾坤未定
高放廢物處置是世界性難題,全世界科學家致力共同解決。中國的高放廢物處置事業始于1983,始于核地研院。
30余年,核地研院幾代科研人員,將北山干成了事業,凝練出了北山精神。
2020年7月26日,國家原子機構主任張克儉調研北山時,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表示,中核集團深刻理解北山地下實驗室項目對國家以及核工業發展的重大意義,總部有關部門、中國鈾業、核地研院要高度重視、勇于擔當、高效執行、開放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地下實驗室,不辜負國家對集團公司的信任。
“要干成世界一流,必須解決卡脖子問題。核地研院首批揭榜掛帥的四個項目全部是亟待攻關的核心技術和設備。此前地下水監測設備基本都是買國外的,因為我們沒有自主研發的設備,談判時議價空間很有限,價格近些年一直持續上漲。我們相信國內肯定有力量能做這個設備,我有充足的信心。國內許多科研機構和單位實力很強,有一流的人才和設備,只是缺少合適的契機將大家協同起來,這也是核地研院踐行揭榜掛帥制度的初衷。”北山地下實驗室總設計師、核地研院副院長王駒對于應用“揭榜掛帥”解決目前卡脖子的設備和技術問題,充滿信心。
10月24號的評審會整整持續了4個小時,雖然只有2家揭榜單位匯報,但評審現場討論激烈,問題犀利,揭榜單位匯報人結束匯報后,在深秋溫度并不高的北京熱出了汗。
評審結束,現場打分,在評審專家、項目負責人、揭榜方的共同見證下,公布分數,中國地質調查局下屬科研單位最終掛帥上陣。
“雖然沒能成功掛帥,但能參與這個項目對我們來說很有意義,我很佩服中核集團的勇氣和決心,我們兩家各有所長,希望今后能協同合作,共同把國家的重要項目干好。”沒能掛帥成功,遺憾是一定的,但來自中科院的另一家揭榜方也是學術界知名專家,同為科研工作者,大家心中的目標是一致的。
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馬。
(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核芯報道工作室 連敏)